这个叙利亚小男孩在眼神中,写满了对中国博主的不服,看到博主在拍摄时,突然脱口而出说了一句“秦腔穷”!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4:41 点击次数:89
这个叙利亚小男孩在眼神中,写满了对中国博主的不服,看到博主在拍摄时,突然脱口而出说了一句“秦腔穷”!
我问你个问题,一个十几岁的孩子,如果第一反应就是盯着你,张嘴甩一句带歧视的词,你心里会不会突然一紧?
不是害怕,是那种冷冷的刺。
我看到一个博主的视频在叙利亚,有一个穿红衣服骑车的小男孩,看见中国博主在拍摄视频,盯着中国博主的镜头,突然冒出一句秦腔穷。
我好奇的查了下这个词,这词并非今日才崭露头角,而是在那十九世纪美国排华运动的时期所产生的产物。
当年大量的华工被当作极为廉价的劳动力,他们或是挤在那幽深的矿井里,或是挤在那蜿蜒的铁路上,又或是挤在那狭小的洗衣店内。
为了把他们赶出去,美国社会就用这种词来羞辱,直接把穷贴在中国人身上。
后来慢慢地扩散开,成为了西方语境里的一种带有歧视性的标签。
牛津字典拒绝将其收录,而维基词典则更为直接,干脆在该词条中标记出:此词条含有冒犯性以及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内容。
展开剩余75%那问题来了,一个叙利亚小孩为什么会脱口而出?
我感觉这里面有两层:
第一,语言的传播往往比人想象的快互联网视频、游戏、社交平台,孩子学东西比大人更快。
第二,社会氛围是关键小孩嘴里能冒出什么词,背后就是家庭和周围大人的态度。
你要说叙利亚人都这样吗?显然不是。但在一些地方,对中国的复杂心态确实存在。
这几年中国在叙利亚有投资、有基建援助,媒体里写的是合作共赢,可现实里总有人觉得你来这里就是抢机会。小孩听久了,嘴里就带出来了。
再说个对照细节。2021年美国《亚裔仇恨犯罪报告》显示亚裔遭遇语言攻击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(数据来源:StopAAPIHate2021)。就是在超市、公交、街头突然有人冲你喊一句,哪怕没动手,也够让人心里堵很久。
说明这种歧视性词汇根本不是孤立现象,它是系统性地在很多地方存活。
而且不只是美国!英国2018年出炉的数据显示,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在短短一年内增加了21%(数据来源:英国内政部2018年度仇恨犯罪报告)。
这不是某个网民嘴欠,这是社会氛围、政客语言、媒体暗示一层层叠加的结果。小孩学会说脏话从哪来?从耳濡目染里来的。
我还想到一个细节!
前几年有西方的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用过秦腔穷这般表述,结果即刻就遭到了亚裔社群的抵制,媒体也随后跟着进行了报道。
说明这个词尽管有些老旧过时了,不过在现今依旧能够给人带来刺痛之感。
最近还有中国的伊拉克博主,特意联系媒体,将这个词所具有的歧视性详细地讲出来,以便让阿拉伯国家的受众能够理解其背后的背景。
这事在媒体上,都曾刷过热度榜单,网友们普遍给予了点赞。
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对抗方式,不是打架,也不是骂街,而是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地摆出来。
不过我也有个困惑。你说叙利亚长期遭受战争、制裁本该更懂得被歧视的滋味。可偏偏有孩子学会拿歧视去怼别人。
这是不是说明一件事:苦难不会自动生出同理心,反而可能生出更多敌意。换句话说,受伤的人也会去伤人。
西方殖民历史留的烂账太多了。奴隶制、跨大西洋奴隶贸易、殖民掠夺,把种族等级这一套硬生生打进了很多社会的骨头里。到今天殖民地早就独立了,可语言和观念的毒素还在。
就算在全球南方国家,很多孩子也会跟着用那些老掉牙的词去骂人。
那博主该不该在街头抓住小孩质问?我能理解他当时的火气,但理智说,真抓住了也没用。
小孩力气小,挣扎几下还是走了,回头的眼神写着不服。这一幕很讽刺:明明是个孩子,却已经被种下仇恨的种子。
你要问我怎么看,我觉得这事不是一句教育问题能解释的。
它背后是全球范围内的话语遗毒,是百年前殖民、排华、种族主义的延续。
今天我们在街头遇到的一句话,可能就是历史回声。
声明:本文内容超过90%由作者原创,其余部分通过AI辅助查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来源,所有内容均经过严格审核与复核。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,杜绝低俗与不良导向。
参考信源:
环球时报—环球时报快评:应给“秦腔穷”这样的辱华词汇来个大扫除
发布于:安徽省相关资讯
